• <blockquote id="zqi2v"><video id="zqi2v"><bdo id="zqi2v"></bdo></video></blockquote>
      <var id="zqi2v"></var>

      1. <i id="zqi2v"></i>
          <acronym id="zqi2v"></acronym>

          人才工作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作者:   來源: 《中國人才》雜志  2022-04-07

            主持人:《中國人才》記者溫金海陳曉偉

            嘉賓: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葉京

            ●云南省臨滄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科科長李輝

            ●遼寧省丹東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科副科長劉思垚

            

            背景以新的『人才紅利』應對老齡化挑戰

            進入“十四五”發展階段以來,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成為黨和國家、社會大眾關注的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并對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等提出要求。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是當今世界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2019年底已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54億,預計“十四五”末期將突破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由輕度老齡化轉入中度,在2035年前后突破4億人,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同時,近年來新出生人口逐步回落,我國人口發展正經歷著從數量壓力到結構性挑戰的歷史性轉變。

            人口老齡化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大齡、老齡勞動者的增多,將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和高質量發展;二是全社會用于社會保障、醫療及其他福利性支出不斷增長,老年人照護服務等需求持續增加;三是養老育幼需求持續增加,增大家庭壓力和負擔,降低家庭抗風險能力。

            就人才發展而言,人口老齡化同樣帶來不少挑戰。數據顯示,當前大多數企業員工平均年齡均在40歲以下,中青年勞動力作為主要生力軍,員工年齡結構尚處在合理區間。但其中部分規模較大的企業,由于發展時間長、體制成熟,人員相對穩定,隨著企業的發展,老員工越來越多,員工老齡化問題最早顯現。員工數量超10000人的企業中,員工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企業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員工數量規模小的企業,隨著老齡員工越來越多,這些企業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老齡化挑戰。

            人才工作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是“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一個時期,我們必須面對而且應當積極思考和探索的現實問題。

            有專家表示,老齡化在對社會各個方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就人才領域而言,如果這些機遇把握得當,就能順利應對挑戰甚至還會帶來新氣象。比如,老齡化不僅能帶來銀發經濟,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也是一個將老年人口轉化成“老齡人才紅利”的機會。我們不僅可以為有勞動意愿的老齡人口就業提供便利,也可以通過定制終身學習和培訓機制,將老齡化帶來的挑戰轉化為人才優勢,以新的“人才紅利”應對老齡化挑戰。

            人口老齡化對人才工作將帶來哪些影響?人才工作如何積極應對老齡化?如何更好地釋放老齡人才“人才紅利”,如何以新的“人才紅利”應對老齡化挑戰?本期《話題討論》欄目對此進行討論。

            

            葉京觀點加大推進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

            根據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情況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提高、速度明顯加快。“未備先老”問題日趨凸顯。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直接影響表現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下降,勞動力供給規模減少。最終導致我國人口紅利形成的勞動力成本低這一比較優勢下降乃至消失。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是,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這也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的任務之一。通過提高我國老年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有助于充分發揮老齡人口紅利,促進人口年齡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發展。因此,推進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是我國人才工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突破點。

            樹立科學老齡觀,轉變老年人才觀念

            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首要條件是解決好認識問題,提高對老年人才再資源化的理性認識。

            轉變社會外界觀念。要改變人們對老年人才的態度,消除對老年人才的偏見,減少就業歧視。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種長期不可逆轉的基本國情,老齡人口不能簡單看作是負擔和包袱,不完全是依賴性人口,人口老齡化并不只意味著社會負擔的加重。特別是對低齡老年人才資源的合理開發,是減輕社會經濟負擔、增長社會財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轉變老年人自我觀念。要提高老年人才再就業的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發揮老年人才的社會作用。老年人才退休前在自身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對自己行業有較高的技術專長或學術造詣,可以與青年人形成互補。把老年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和發揮起來,將其寶貴的知識和才能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我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必須重視的一個重大任務。

            加強銀齡教育支持,提升老年人才能力

            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途徑是發展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才資源的質量。

            提供再就業能力培訓支持。“越老越吃香”的專業技術人才在退休后能夠相對容易轉變身份和獲得返聘等再就業機會。但仍有大量老人沒有特別擅長的技能,退休后能從事的工作范圍變窄。因此,應鼓勵老年學校和社會組織增設適合老年人再就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提高老年人再就業能力,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繼續為社會創造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財富。

            提供數字素養教育支持。對于老年群體而言,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相對滯后是造成老年群體數字鴻溝的重要因素。老年群體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礎設施機會不足和數字素養水平較低,難以跟上社會經濟科技轉型。未來我國老齡化時代與數字化時代并存,老年人的數字素養水平對再就業具有關鍵作用。因此,亟須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逐步縮小老年群體和年輕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

            完善法規制度體系,保障老年人才權益

            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根基是健全配套政策法規,提升老年人才就業服務保障水平。

            立法完善老年勞動力市場,保障就業用工權益。老年人才作為弱勢群體,就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通過立法規范老年人才市場和用工制度,杜絕對老年人權益惡性侵犯事件發生,保障老年人合法收入,有助于在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同時規范老年人用工,使老年人才能夠安全、合法地“才盡其用”。

            完善老年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保障他們應有的權益。完善老年人才作貢獻的合理報酬與分配政策,責、權、利相結合的返聘政策,創辦經濟實體稅收的優惠政策等,以規范老年人才資源發揮作用過程中的各種行為,保護和鼓勵他們繼續作貢獻的積極性,使老年人才能夠放心大膽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推進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重要對策。老年人才作為人才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開發應當納入人才資源開發的整體戰略。通過推進老年人才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與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國家總體戰略產生聯動作用。

            

            李輝觀點創造“老有所為”的社會環境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能否較好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決定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變量,是影響21世紀大國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面臨人口老齡化這個嚴峻的問題,日本和歐洲問題已趨于嚴重,人口早已是負增長,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形勢更為嚴峻,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總人口增速進一步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老齡人口占比顯著提升的三個趨勢,人力資源的供給需求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帶來挑戰。

            實踐反復證明,誰擁有人才,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圍繞人才緊缺的客觀需求,我們不僅要重用懂技術懂科技懂創新的新時代青年才俊,更要樹立“老有所為”的積極老年觀,懂得珍惜“老一輩”,發現他們、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有很多老年人退下來以后還持續辛勤奮斗在一線,像吐蠶絲一樣繼續為社會作貢獻,比如,很多教師退休后被學校返聘,繼續奮戰在講臺、培育桃李,很多醫生退休以后還開起私人門診,繼續發揮了自己的價值,還有很多科研工作者退休后繼續奮斗在科研攻關一線,取得良好經濟效益。

            事實說明,開啟“第二人生”是老年人才的一種志向選擇,他們有想法、有能力、有身體條件繼續施展自己的抱負。因此,鼓勵提倡在身體允許前提下的“老有所為”,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好比表面上已經枯竭的礦洞,經過“二次開發”多了許多再生資源,而且源源不斷、用之不竭。

            論能力,老年人還有相當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特別在理解力和運用能力方面更具備優勢,他們可以在傳幫帶上作貢獻,可以在教育后代上作貢獻,也可以在社會穩定上作貢獻,比如,唐代名醫孫思邈70歲完成《千金翼方》,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年過花甲完成《本草綱目》52卷,世界偉大物理學家楊振寧101歲仍活躍在科研和教學一線,等等數不勝數,這就是“老有所為”。除此之外,相當一部分的老年人才有愛國奉獻抱負,人雖已老但仍滿腔熱血,年輕的時候沒干完的事還想繼續干下去,但如果沒有相應的平臺讓他們能再干,對他們來說是個遺憾。

            老年人才是人才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中不乏大量的科技、教育、學術等領域的重要人才、領軍人才,是寶貴的智慧“富礦”,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資深的人生閱歷,沉淀的經驗優勢,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需要經歷培養就能直接上手創造價值,變成巨大的精神和物質力量,產生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如果簡單的“養老”,他們就會被動地成為社會的包袱;如果積極的“開發”,他們又是國家建功立業的資源“富礦”。

            時代呼喚“老有所為”,我們要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的老年人才資源“二次開發”,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空間條件,不僅要讓“老一輩”生活愉悅、安心頤養天年,還要讓他們有條件、有地方、有環境重返事業、重返崗位,幫助他們實現續寫新篇的暮年心愿。比如,地處西南邊疆的云南臨滄敢于打破常規,將引進高層次人才由慣例的在職在位人員調整為以退職退休專家人才為主,從上海等地引進了88名“銀發”名師名校長,授予斯琴高娃等知名老藝術家為“臨滄榮譽市民”“名譽村長”,讓東方之紅成為耀眼的“西部之光”;成立“養教一體化”老年大學2所、老年大學鄉鎮(街道)分校63所、村(社區)老年大學學習點227個,讓老年人才有地方、有條件更替適應發展的知識理念和過硬本領;依托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資源創建“老年人才之家”,搭建老年人才智庫平臺,組織開展“銀發黨員談變化”“銀發黨員講黨史”“銀發生輝心向黨”系列活動,邀請他們參加座談會,引導他們建言獻策、獻智出力,促使他們“不用揚鞭自奮蹄”,再立新功,用智慧和經驗抒寫愛黨愛國情懷。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是新時代老年人才的奮斗本色,各地如果能夠有效引導和激活老年人才發揮作用,將能走出了一條讓“銀齡”榮光持續煥發的“老人”新路。

            

            劉思垚觀點培養服務人才促進老齡產業發展

            我國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并且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東北地區老齡化情況尤為突出,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遼寧省60歲以上老人占25.72%,65歲以上老人占17.42%,筆者所在的遼寧省丹東市,是東北地區老齡化的一個縮影,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超過63.5萬,占總人口的29.04%,其中,65歲及以上占19.9%,每3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已經處于重度老齡化的邊緣,老齡化程度的持續加重使得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加。

            丹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齡事業發展,將老齡事業納入全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落實各項惠老優待政策”的指導意見,先后出臺《丹東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方案》《丹東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等系列文件,在較短的時間內完善和豐富了老齡事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

            發展老齡產業、銀發經濟,人才是關鍵,大規模專業化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是老齡產業發展根本保證。從目前情況來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老齡產業的需求。一是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和專業化程度不高。在丹東的抽樣調查顯示,100個各類養老服務人員中,有三分之二為初中以下文化,且多數沒有從業資格,很多從業人員是“半路出家”,沒有經歷過專業的職業化訓練和教育。二是養老服務行業對大學生等高素質人群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在調查中發現,現階段丹東市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基本以農村出身的60、70后人員為主,高學歷、高素質的年輕從業人員較少,很多年輕人因為社會認可度不高,待遇保障低等原因不愿意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三是人才培養層次較為單一,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開設養老服務與管理的專業院校較少,且分類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層次、體系不健全,與養老服務業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不適應。

            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趨勢,為老齡產業、銀發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高質量人才支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社會認同。目前,養老服務工作社會認同度不高,工資待遇與付出勞動不成正比,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人認為養老服務就是給老人洗澡、做飯,是一個“伺候人”的工作,年輕群體不愿加入。因此要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補貼水平和覆蓋面,減輕大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要加大宣傳和引導,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的社會認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加快打造與需求相適應、年齡梯度適當、等級比例合理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

            二是拓展各類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機制,強化應用性培養導向。加大產才融合引導力度,相關職能部門通過出臺配套政策、減免企業稅收、資金獎勵的方式鼓勵校企合作、產才融合,找準高校、企業、市場三者之間的契合點,通過“訂單、冠名、定向”、共建實訓基地等校企聯合育人機制和培養模式,實現專業鏈、產業鏈、人才鏈與企業崗位需求緊密對接,真正培養出業務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養老服務人才,努力實現高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三是增強學歷教育,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各大高等院校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課程,加大相關專業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快發展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養老服務專業教育,早日建成以高職教育為主體,中、高職和應用型本科及研究生層次齊全、相互銜接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增加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開發力度,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擴展,增加師資力量,鼓勵高校聘請高水平有養老產業工作經驗的管理及技術人員到學院任教,通過增設專業點、獎學金、助學金、增加招生計劃、減免學費等方式,大幅擴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吸引更多學生選讀就讀老服務相關專業。

           

           

          鏈接交換請加微信:ZMYL123
          養老服務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招賢納士 | 網站聲明
          中國養老網是全國養老服務業領先的資訊發布傳播平臺 創建中國養老智庫
          Copyright ? 2014 中國養老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11035259號
          網站設計著作權已注冊 侵權必究
          掃一掃,關注養老網
          亚洲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