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2.67億老年人,老齡化率約為18.9%,高齡、空巢、失能老年人占比增高,全社會健康養老“焦慮感”有增無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成為時代命題。
作為支撐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養老護理人才肩負著我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然而,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專業化養老需求相比,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尤其是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仍存在數量短缺、專業能力不強、社會地位偏低、流失率較高等問題,這成為制約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亟待在“十四五”期間破題。
全國兩會期間,記者連線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等社會各界人士和一線護理員、養老機構負責人,聚焦制約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的四個突出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以期為我國養老護理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問:缺人才,養老護理人才從哪來?急!
“難!”當與記者聊到養老護理人才招聘時,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樂齡護理院院長助理李楠楠用這個字道出了其中辛酸:“養老護理員很辛苦,很多人本就不愿入行,近兩年,養老機構、護理機構數量增多,機構間人才競爭非常激烈,再加上疫情影響,招聘護理人員更是難上加難。”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5.7萬個,養老服務床位813.5萬張,僅按照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1∶4計算,至少需要養老護理員200余萬名。然而,我國目前養老護理員僅有32.2萬名,缺口達到近170萬。
“我國養老服務人員匱乏,尤其是養老護理專業人員短缺嚴重。”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張智龍看來,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護理、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剛性養老服務需求與專業養老服務護理人才不足形成了鮮明對比。
東南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趙春杰用“用人荒”來形容國內養老服務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工資收入偏低、工作條件艱苦、職業上升路徑不明晰等原因,制約了護理員尤其是年輕護理人才的進入。”
如何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現代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成為眾多代表委員近年來一直呼吁并努力踐行的事。
推進落實養老護理人才培養計劃、吸引學生報考養老服務類專業、建立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出臺人才職業激勵和優惠扶持政策、暢通職業晉升渠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調研走訪,形成了一條條針對性強的意見和建議,為政策制定提供了“源頭活水”。
近年來,各級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具體措施,為擴大養老護理人才隊伍提供了政策保障。
《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放寬了養老護理員入職條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用人單位要切實保障養老服務人員工資待遇,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提升養老服務崗位吸引力。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擴容列入專欄,提出積極增設養老服務相關本科專業,動態調整養老服務領域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擴大養老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
日前,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沈陽醫學院等8所院校新增備案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我國開設養老相關本科專業的院校達到200余個,養老護理緊缺人才培養進入了“快車道”。
筑得好巢穴,引來金鳳凰。各地將國家相關政策具體化、數字化,相繼建立養老護理人才入職補貼和崗位津貼制度,逐步建立依據職業技能等級和工作年限確定工資待遇的制度,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
浙江省養老服務專業人員中職畢業獎補3萬元,中專(高職)獎補4萬元,本科及以上獎補5萬元;北京市為本科及以上養老服務人才給予一次性入職補貼6萬元,???高職)5萬元,中職4萬元,符合規定的人員,按月享受護理崗位獎勵津貼……據民政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建立養老護理員省級補貼、省級崗位補貼制度的省(市)達到10余個;建立市級入職補貼、崗位補貼制度的城市達30余個。
“除專業培養外,‘養老+’也為擴充養老人才提供了途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藥科大學教授李萍認為,可以通過探索“養老+”物業、家政、醫療等形式,引導物業、家政和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跨行業、跨領域參與養老服務。也有代表委員提出,探索“時間銀行”等新型互助養老模式,有利于推動形成“全民皆是護理員”的良好氛圍。
同時,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深入社會民生各領域,科技也將成為養老護理人才隊伍中的重要力量。紅外感應、緊急呼叫、遠程監測、智能穿戴等設備設施,可以實時監測數據、守護老人平安,有效提高了護理員的工作效率,成為名副其實的“隱形護理員”。
“未來,科技的進步發展將給養老護理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將更多由機器來實施,養老護理人員將聚焦于更加人性化和具有更為復雜心理特點的活動,這一變革,將帶來養老護理人員價值的提升,養老護理行業人員的薪酬水平和社會地位也將隨之逐步改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表示。
二問:水平低,靠什么提升養老護理人員服務質量?難!
“‘60、70’的下崗再就業人群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目前仍是一線養老護理隊伍的主力軍,相比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他們教育水平偏低,入行時缺乏相關專業技能,需要通過一系列崗前培訓、以老帶新、標準化規范等提升技能水平,相信全國養老機構大多都有這種情況。”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德瑞養老院院長王瑞告訴記者。
養老護理不僅是簡單的生活照料和看護,還涉及醫療治療、健康護理、心理慰藉等專業知識。然而,全國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楊震生在廣泛調研后發現,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年齡偏大、技能偏低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養老行業急需高素質、高技能護理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代俊峰也關注了這個問題,他了解到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和素養提升普遍存在難度,“大多只能解決老人有飯吃、生病可送醫等基本需求,諸如老人護理、健康醫療、心理咨詢等需求就很難應對。”
加快建設適應新時代養老工作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推動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強校企合作,支持相關專業講師到養老機構帶教;進一步推進養老護理職業規范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建立養老護理人才培訓實訓基地,形成集群化培訓體系;暢通人才培訓培養輸送渠道,打造高品質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代表委員紛紛呼吁,人才培育周期長、投入大,要盡早謀劃、多方發力,讓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訓成為養老護理人才成長的“第二賽道”。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養老護理人才隊伍發展,積極探索職業本科教育、高職擴招、1+X證書制度試點等舉措,為養老護理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釋放了新紅利、指明了新方向、打開了新空間。
民政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通知》,將養老護理員納入補貼性技能培訓范圍,面向所有有意愿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開展培訓,研究制定養老護理員培訓包,提升培訓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確定了到2022年底前完成200萬名養老護理員的發展目標。
教育部在養老服務相關領域遴選立項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來自地方政府、行業和學校的多家試點單位在護理、康復治療技術、老年服務與管理等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重點探索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育模式和管理模式。
今年1月,《養老機構接待服務基本規范》《養老機構服務禮儀規范》等行業標準正式施行,從養老護理人員基本禮儀、主要崗位的服務禮儀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如何讓養老服務人才與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各地多措并舉,走出了一條培養高素質養老護理技能人才的新路。
黑龍江省持續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大規模培訓養老院院長、養老護理員、老年社會工作者,計劃到2023年,培養培訓養老護理員6.4萬人次以上。
山東省強化在職人才培訓,鼓勵培養養老顧問、養老職業經理、養老護理員師資、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各類涉老人才,計劃到2022年年底前,培養養老護理員20萬名。
上海市依托各類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廣泛開展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培訓,鼓勵開展養老護理員上崗、轉崗、技能提升等各類針對性培訓,支持用人單位開展“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企業型學徒制培養。
浙江省開展醫養康養聯合行動,促使所有護理員都具備基本的康復和急救知識,高級護理員掌握康復和急救技能,同時,開展優秀護理員轉型提升為康復護士培養計劃,2025年前培養約100人。
青海省促進隊伍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推進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實習實訓“四位一體”的養老從業人員教育體系;探索建立崗前培訓、崗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遞進機制,加強養老服務專業教育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
各地圍繞培養“高精尖”護理人才的同時,不斷強化“工匠型”護理人才隊伍建設,立足當前引進短缺人才,又著眼長遠培育后備人才,搭建起了養老護理人才的成長“溫床”。
三問:地位低,養老護理員如何獲得社會認可?愁!
95后姑娘林雯榮從護理專業畢業后,選擇在青海省西寧市社會福利院做一名普通的養老護理員,她工作的區域是失能老人特護區,幫助老人擦拭身體、清潔口腔、導尿排便,是她的工作日常。不僅是同學們,連周圍的親人也對林雯榮的選擇表示不解:“工作沒有盼頭,給老人端屎端尿,又苦又累,這是何苦呢?”
“護工和護士雖只有一字之差,但社會聲望差距卻不小。”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告訴記者,社會觀念是造成養老服務行業人員短缺的重要因素。
這個差距,首屆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選手、江蘇省南京市點將臺社會福利院護理員倪燕深有體會,八年前,她從醫院護士崗位轉戰福利院養老護理員崗時,周圍也充滿了質疑,“這不就是伺候老人嗎”“工作可不輕松”,但老人和家屬對她的肯定,讓她堅持了下來。
我國養老服務起步較晚,養老護理人才常處于職業認同度偏低、自我認同感較低的生存境況,提高養老護理人才職業認可度和社會認同感,營造良好的職業發展社會氛圍至關重要。
“養老是需要一代代人傳承下去的事業,養老是責任,敬老是本分,護老是光榮的精神培養。”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肛腸科主任安阿玥看來,護理員職業道德培訓尤為重要,他建議建立養老護理員黑名單制度,有虐待老人等現象的人員不能從事養老服務行業,“這樣就能在社會上提高養老從業人員的認知度,讓大家知道這個行業是高尚的。”
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典型培育和宣傳力度,讓全社會理解支持養老服務工作;要從切身利益和社會地位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讓高技能人才既“得利”又“揚名”……代表委員為營造尊重技能人才、尊重勞動的社會風尚紛紛建言獻策。
2021年,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舉辦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這是養老服務領域競賽規格最高、參與人數最多、技能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職業技能大賽,“大賽不僅是比技能,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大賽,讓更多人了解養老護理員這支隊伍,也讓護理員認識到職業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同時,各地舉辦形式多樣的養老護理員宣傳展示活動,加大養老護理員感人事跡的宣傳力度,營造了全社會關愛養老護理員的良好氛圍。
如江蘇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養老護理員節”“養老護理員關愛基金”,按規定組織開展“最美養老護理員”“優秀養老護理員”等選樹活動,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認同感。
再如,湖北省開展養老護理員關愛活動,加強對養老護理員先進事跡與奉獻精神的社會宣傳,讓養老護理員的勞動創造和社會價值在全社會得到尊重。并在“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技術能手”等稱號授予和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推選方面,向優秀養老護理員傾斜。
近日,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2021年度“山東省技術能手”名單,7名一線養老護理員位列其中。
…………
護理員們用一顆不輕言放棄的恒心,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技能,他們十分明白,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逐漸加快,只有不斷學習,把本領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使老人有可期的晚年,才能使養老護理員的美譽度、認可度不斷提升。
四問:易流失,在崗人才怎么才能留下來?盼!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畢業時多數會在養老機構就業,但由于養老護理行業收入水平低、工作強度大、職業認同感不夠,大多數學生在工作一兩年后,都轉行進入了其他行業。”山東省濰坊護理職業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帶頭人王燕對此深感無奈,專業人才的流失,對養老服務業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從一線護理員到現在的管理崗,李楠楠在養老服務行業已有近十年時間,對于養老行業的“留人難”,她也很無奈。“有部門統計過,養老服務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第一年流失率為30%,第二年50%,第三年達到70%甚至更高。”
“養老服務行業留不住人是養老圈的共識。”有養老機構負責人直言,“好不容易招來了人,經過長時間培訓能夠做好相應工作時,卻離職了。”
在安阿玥看來,養老不能忽視人的重要性,“錢養老”“物養老”“房養老”,歸根到底要以“人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然而,養老護理人員福利待遇低、勞動強度高,還有地位貴賤高低的觀念,導致養老護理人員流失嚴重。
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落實養老護理員政策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農委主任委員劉金接認為,對于取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的養老護理員,應分年限給予一次性崗位補貼,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暢通養老護理員職業晉升通道,鼓勵并支持養老機構從一線養老護理員中遴選業務管理人員。
楊震生建議,要探索養老護理人才獎勵政策,關心支持養老護理員成長,定期組織養老護理員技能競賽比武活動,為他們營造不斷成長的空間。
“要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環境留人。”經過多年探索,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社會福利院院長楊連貴總結出了他的“留人秘訣”,要創新激勵機制,提高工資、福利待遇,讓護理員“名利雙收”;要真心與護理員做朋友,提升他們的主人翁地位,讓他們以養老機構為家;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護理員的容錯機制,讓人才順心工作、安心發展。
各地也將穩崗留人的激勵措施納入了“十四五”養老服務規劃中,明確了一攬子指標,讓養老護理人才留得住、留得穩。
廣東省暢通養老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及職業技能發展通道,對優秀人才在居住落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黑龍江省支持符合條件的康養服務人員申報“龍江大工匠”“龍江技術能手”等技能人才評選表彰項目,鼓勵養老護理員薪酬待遇與職業技能等級和服務內容、時間、難易等掛鉤機制,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
河南省圍繞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引進、評價、待遇、使用等環節,加大激勵力度,促進護理人員工資合理增長,落實入職補貼、培訓補貼、定向培養、工齡補貼、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待遇。
青海省完善養老護理員薪酬待遇和社會保險政策,建立基于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工資分配機制,科學評價技能水平和業績貢獻,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促進養老護理員工資合理增長。
…………
一系列貼合實際、惠及大眾的利好舉措正在切實推進,讓養老護理人才隊伍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養老領域也將成為專業人才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廣闊舞臺。
■記者手記
“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希望大家練好內功、提升修養、增強本領,不要走偏、不要落伍、不要掉隊,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為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級黨委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制定戰略謀劃、全面深刻布局,為養老行業提供了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廣闊平臺。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走進了養老護理人才隊伍,秉持一以貫之的熾熱情懷,心懷國之大者,肩負起了敬老愛老助老為老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以青春之我、青春之名、青春之力、青春之志、青春之夢,書寫為老服務的工匠精神和大愛情懷。他們的行動,也必將激勵引導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養老服務事業,為老年人幸福晚年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