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經歷一場規模大、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的老齡化進程。據國家衛健委老齡司預計,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專家委員、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在《老齡經濟》一書中提出:老齡社會是一個新的社會形態,這種新形態不僅將改變社會發展格局,在經濟發展上也將產生較大變化,并為人類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空間和希望。
近日,黨俊武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就人口老齡化將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以及老齡經濟進行解讀。
人口結構變化會改變經濟發展方式
《財經國家周刊》:老齡社會的來臨,將帶來哪些變化?
黨俊武:從經濟學意義上說,人口結構的巨大變革會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
工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全球范圍內人口數量都沒有太大變化。人口構成基本上是年輕人口,老年人口長期維持在總人口的4%以下。在這種經濟主體結構中,社會經濟組織、發展方式主要針對年輕人口。
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以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的現代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發展的主體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先是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一如既往,導致人口膨賬;后來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時下降,演變成今天的“人口老齡化”。這一過程中,作為經濟發展主體的人的年齡構成出現了歷史性轉變。
1950年,全球0-14歲少兒人口、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和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日比重分別是34%、58%和8%;2000年,這三個數字變成30%、60%和10%;預計2050年,全球三大年齡人群的構成將分別是21%、57%和22%,2100年,全球三大年齡人群的構成將分別是17%、54%和29%。
隨著人口高齡化和普遍長壽時代的來臨,人們的需求結構和層次也隨著發生變遷,宏觀經濟變局也隨之而來。
《財經國家周刊》:具體而言將發生哪些方面的變遷?我們如何適應這些變化?
黨俊武:以前,經濟需求的主體主要是年輕人口,老年人口的需求在經濟大盤中占比很低。進入老齡社會后,隨著少子化和長壽化程度的加深,不斷減少的年輕人口經濟需求和持續增長的老年人口經濟需求,不僅會影響宏觀經濟總量變動,更重要的是,這將改變社會歷史中經濟需求的結構。從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來說,經濟需求結構的這一轉變是全局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這一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從現有的老年人理財、健康管理、看病、照料護理以及相關用品和服務需求的增量和結構出發,甚至不能僅從這些需求所需要的社會保障、財稅體制改革等出發,考慮老齡社會經濟格局的變化,而是要站位于新經濟,運用經濟理論思維,分析老齡社會到來以后在經濟上產生的級聯式、結構性復雜經濟效應。
面對不斷減少的年輕人口經濟需求和持續增長的老年人口經濟需求,要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新經濟,也就是老齡經濟或者老齡社會的經濟。
從現在開始到100年后,未來全球實質性進入老齡社會,其產業供給格局難以描畫,但大轉變的趨勢不可逆轉。對此,需要轉變觀念,逐步建構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新的產業劃分理論及指標體系。
老齡經濟包括三個層次
《財經國家周刊》:如何理解老齡經濟?
黨俊武:我認為,老齡經濟不僅僅是老年經濟,也不僅僅是“銀發經濟”。簡單來說,老齡經濟就是老齡社會的經濟。具體來說,宏觀上是指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新經濟形態、新經濟結構、新經濟發展方式、新經濟體系的總和;中觀上是指在老齡社會圍繞全生命周期需求的產業體系;微觀上是指在老齡社會生命處于漫長老年期的經濟需求與供給體系,也可以稱為老年經濟、銀發經濟。
關注產業變動,從中找到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線索,這是認識老齡經濟的根本途徑。老齡產業是一個動態性的復合概念,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指整個產業體系。任何社會形態都有其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從理論上來說,老齡產業首先是指適應老齡社會的整個產業體系。這是“大老齡產業”的含義,這里的“老齡”是指產業所要支撐的老齡社會。進入老齡社會之后,在原有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整個經濟結構必然發生全局性轉型,并轉化升級為適應老齡社會的新的經濟結構,從而建構起全新的產業結構。雖然現有產業體系基于當前社會的需要,但未來的產業體系最終將過渡并提升到適應老齡社會需求的新的形態上來。
第二層次是指圍繞人們向老而生的全生命周期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業態的總和。從理論上說,整個社會的產業應當覆蓋從孕育、出生、嬰幼兒、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離世和身后事務安排等人的全生命周期。
未來,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人們不但要考慮加長了幾十年的人生如何安排,更重要的是,在年輕時就要做好全方位的充分準備,從而形成老齡社會特有的全體成員全生命周期參與的共振效應,進而生成老齡社會以全生命周期安排為導向的新需要、新內容、新準備以及新運籌方式等新的生產消費趨勢,并伴隨一系列經濟結構和社會制度安排等的完善,而衍生出新的產業需求。
未來的方向就是,面向每個人以生命孕育到終后安排的全生命周期做好連續性的產業安排,這就是新的老齡產業,也是未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大勢,我們稱之為“中老齡產業”。這里的“老齡”指的是人的增齡或者個體老化過程,強調產業在全生命周期個體向老而生的準備性、持續性和善終性,強調不能把老年期和前老年期斷然分割開來進行產業安排。
第三層次是指圍繞漫長老年期人們的需求而衍生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業態的總和。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特別是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長,我們最先看到的產業需求就是進人老年期的規模性人群產生的產業需求。當然,產業的發展也應當涵蓋進人老年期人們的一系列新的需求。這基本也就是“老年產業”“養老產業”“養老服務業”這些提法的緣由,我們稱之為“小老齡產業”。實際上,現在中國大多數企業經營的是“小老齡產業”。
為老齡社會到來做準備
《財經國家周刊》:在人口結構巨大變革,并由此引發產業結構調整的老齡社會時代,從個人、微觀的角度考慮,我們需要如何為老齡社會到來做準備?
黨俊武: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全生命周期的時間經濟概念。我們已經進入老齡社會,邁入長壽時代,需要用新的觀念、新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和人生問題。
現在,對于個人及家庭而言,盡管有失業、疾病、養老以及長期照護等社會保障制度,但要想有更高的生活品質,每個家庭都需要做出長期的經濟安排,特別是金融準備。
《財經國家周刊》:政府、社會能夠做哪些事情,為個人提供更友好的養老服務?
黨俊武:老齡化帶來的長壽經濟乃至老齡經濟,并不是給原有經濟增加一個新的板塊,而是會重塑原有經濟觀念。長壽的人多了,人人都要從全生命周期考量自己的經濟安排。對此,邁入老齡社會的所有國家都應當將老齡經濟作為重大議題看待。
隨著老齡社會的演進,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如何安排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既不能單單靠養兒防老,也不能光靠房子,合理的養老規劃就是通過長線金融,為越來越長的全生命周期做好金融準備。
隨著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到來,發展長錢金融的條件日益成熟。
實際上,發達國家金融體系中長期投資一直呈現增長趨勢。金融體系也越來越關注長期投資,這也是金融產業適應老齡社會到來的具體表現。這既是中國今后金融體系演進的總方向和總邏輯,也是全球邁向老齡社會進程中的不二選擇。因此,從長遠看,全球金融未來的主攻方向非常明確,即全面發展適應長壽時代的老齡金融產業,進一步從戰略上使金融體系更加適應老齡社會的客觀要求。
目前中國第一、二、三支柱養老金為10.2萬億元,占GDP約10%,而全球各類養老金占全球GDP比重高達70%左右。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境內住戶存款為103萬億元。另外,從保險來看,2020年中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為4.45%和3233元(2019年全球排名第46名和第38名)。所以,我們的金融產業和金融體系向長錢金融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從長遠看,老齡金融正在成為發展的主要方向。逐步建構適應老齡社會和超老齡社會的金融體系,將是未來中國金融產業的大變局,并對全球金融和全球經濟產生深刻的影晌。